*何謂地方創生?

來自日本的地方創生概念

「地方創生」,這項概念是源自於2014年9月,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其安倍經濟學中提出的「激勵地方小經濟圈再生」(地方創生)(日語:ちほうそうせい)政策,並將該年度國會定位為「地方創生國會」。該項政策回應的地方問題是:受到高齡化與少子化的衝擊,日本未來在2040年將約有900個鄉鎮消失,同時也就等於傳統文化、歷史等重要資產,將隨之消逝。如何挽救這些「限界集落」之地,日本內閣府希望藉由地方創生,創造鄉鎮的就業機會,讓青年人口回流,進而達到振興地方經濟的目的。

北海道東川町作為日本地方創生成功的例子,已然成為一個新的道標。在許多鄉村地區面對人口減少的問題的同時,東川町的人口數甚至不減反增。東川町在台灣、中國、泰國等地斥資設立觀光宣傳據點,許多來自外國的觀光客也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。另外東川町也舉辦許多活動與企劃,例如一年一度的高中生攝影盛事「寫真甲子園」以及贈送每位新生兒一把木製兒童座椅的「你的椅子企劃」等。

我們以在東川町的成功經驗,正積極協助日本各地區進行地方創生、地區活性化。我們未來的目標是希望也能夠經由台日交流與台灣各地區合作,將此成功經驗也帶到台灣,拓展地區的觀光、貿易,將從鄉村外移的人口找回來。

Life & Work / Introduction (東川Style p.22~)

「沒有鐵路、國道、自來水」的東川町,乍看之下是個不適合生活,並且甚麼也沒有的普通鄉下小地方。但是當我們走在街上,與人們對話,在咖啡廳喝咖啡,逛著陳列著上等商品的精品店時,會對其生活文化水平之高感到驚訝。事實上,東川町現在不只是來自北海道,從國內外過來的移居者增長,相隔約20年,人口數從1994年3月的6973人,到2015年12月的8105人,增加了大約14%。在許多地方都市面臨人口的減少、商店的衰退、地方經濟的凋敝之中,漸漸地產生了變化。

在這個人口8000人的城鎮裡有60間以上充滿個性的小店,像是咖啡廳、餐廳、烘焙坊、商店、工房等等。我們在與店主的對話之間,可以感受到他們並非只是注重經濟價值,而是在生活價值與經濟價值的平衡間,重視在「Life(生活)」中有「Work(工作)」的這種生活方式。我們在這裡姑且稱之為「Life & Work」。

以這種自然形成的「Life & Work」為價值基準,發展出每個人的〝小小的經濟〞產生連鎖效應,形成了活化地方的豐富生態系。在這個小鎮中,這是件很〝普通〞的事情。

東川町在明治28年(1895年)開始被開墾,以水田農業為基礎產業稱之「稻米與工藝品、觀光之町」一路發展過來。在昭和60年(1985年)為了積極進展文化改造城鎮,進行「攝影之町」宣言。從那之後約30年間,舉辦過「攝影之町東川賞」「東川町國際攝影節」、全國高等學校攝影選拔大賽「寫真甲子園」、「高中生國際交流攝影節」等等賽事。除了與攝影直接相關的活動之外,關於「攝影之町」的條例中「拍照好看的風景.生活營造的獎勵、推廣」「活用攝影的地區營造之推廣」「推展與國內外都市的交流」等等,反覆地進行多種實踐。為了體現「攝影之町」,每位居民或是各種團體.組織、社群,自行創造了「鎮上的風景」。

大約30年間,在農業上,有掛著地區名稱的「東川米」的品牌化與嚴格的品質管理;在工藝上,有擁有高度技術與品味的木工專家,所製作的先進家具或木工製品;在商業上,有建構出整個城鎮的生活型態根本的實踐,與將生活營造得多采多姿的商業型態等等都已在進展當中。

在東川町,透過這樣在各種領域持續地嘗試改進的過程,在人們再度認知豐富的地區資源與小鎮的魅力之時,還在培養更多的魅力與價值。而藉由與來自國內外,一流的攝影師、參加寫真甲子園的高中生、在各領域最前端挑戰的事業家或是企業相關人士等的交流或合作,也培養出町民的感受性與開放的氣質、追求品質的品味。

如此以與町和町民一起培育著感受性與品味的公所為中心,從2000年代後半開始,「新.結婚證書」「新.出生證明書」「東川股東制度」「你的椅子」等等作為代表,展開各式各樣特別的政策,實施了許多促進人口定居的政策,以及鼓勵創業的制度。

東川町公所發起,脫卻公務員的思考「沒有3個『沒有』」 (東川Style p.88~)

移居到東川的人們,每每異口同聲說著的就是「公所的人很親切」。移居的負責人誠懇地提供諮詢與協助,大家都覺得「不像是公所的職員」而感到驚訝。

「公所的工作是服務業」,東川町公所追求貼近居民的公眾服務,實施獨特的政策或企劃。創造了許多從全國來看也是劃時代的制度。近年也開始了許多如「新.結婚證書」與「你的椅子」等等具有特色的政策。

2003年,作為公所職員擔任行政工作的松岡市郎先生就任為町長。熟知公所做事風格的松岡町長,運用將負面要素轉換成正面的思考,進行組織構造以及職員意識與行動的改革。以讓町民引以為傲的行政為目標的對策正在進行當中。

東川町公所有著「沒有3個『沒有』」的方針。

  • 沒有預算
  • 沒有前例
  • 沒有其他地方在做

不能說這三個「沒有」的就是東川町公所。在一般的行政中,這三個「沒有」經常被拿來當作不去實施某事的理由,也常常是居民或相關人士心生不滿的原因。

創造町民引以為傲的行政

這種轉換思考的方式,除了能夠激發公所職員的主體性,多樣化的主體把地方的事情當作「自己的事」,也成為從各方觀點來擔任公共的角色的契機。

在東川,不是因為「有國家補助」「別人都在做」才開始思考,而是先從公所的職員先徹底地討論,思考自己應該做的事情,才來尋找必要的財源與可供參考的前例。

而當居民或相關人士自發性地想要做某件事時,公所會尊重其意願,並利用制度積極地從旁進行協助。結果便造成了持續挑戰的職員風氣,創造了種種具有特色的政策。